自从苹果入局,给XR行业添了把火之后,AR眼镜也乘势进入到大众视野。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是,2024年,“黑神话悟空”带火了BB方案(BirdBath)的AR眼镜,大屏的体验带来更沉浸的游戏体验。Meta与雷朋合作的产品的成功,让AI眼镜成为全球备受追捧的AI硬件单品,更是引来诸多国内厂商的入局。
今年上半年,光波导AR眼镜出了圈。相比较AI眼镜,有了显示之后,光波导AR眼镜带来了更多应用场景,比如翻译、提词器等,多家主流厂商均已布局光波导AR眼镜。在一些会议场合中,企业负责人戴着AR眼镜演讲的视频也成为社交平台的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AR行业的火爆,也带动了背后的供应链企业,多家相关上市企业在去年更是迎来一波上涨潮。同时,更多的AR供应链也走到台前,被大众所熟知,成为关注的焦点。中信建投曾发布研报表示,建议继续重视智能眼镜供应链。
其中,作为一家从光学到材料、从模组到整机设计、再到软件算法全部自研自产的企业,谷东科技为行业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已经完全不依赖美日等传统卡脖子的材料和设备。
站在上游的角度,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认为,AI眼镜只是一个过渡,是一个中间形态,未来终究还会是AR眼镜的天下,而且会是光波导AR眼镜的天下。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速度扩张,消费级市场潜力巨大。光波导作为未来AR眼镜的最终技术,也是最接近于传统眼镜的形态。
目前,主流的AR技术路线基本是两大类,Birdbath和光波导。其中,Birdbath技术主要借助Micro OLED显示来满足沉浸观影和游戏的需求,比较适合沉浸式娱乐方向的场景,但更多是在室内或者固定场景中使用,属于显示和便携两大性能平衡的折中方案。
随着光波导技术的进步与量产,高端AR眼镜市场将逐步被更轻薄、更类眼镜形态的光波导方案所取代,BirdBath技术方案则主打性价比和低端市场。艾瑞认为,光波导技术将是消费级AR眼镜的未来,也是技术最难、效果最好的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光波导方案具有体积小、透光率高以及大FOV等特点,但价格相对也更高。并且,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对产业链和研发能力要求很高,有不少比较难克服的技术难点,比如:衍射波导片的彩虹纹干扰视野问题、波导过程中光效损失带来的强光下,图像可见性降低的问题等。
“谷东从成立的第一天就锚定光波导这一个方向”,崔海涛对作者表示,“AR眼镜的形态一定是类似于近视眼镜这样是超薄的、透明的,光波导才能够改变我们的未来,而不是BB、自由曲面等。”
的确,光波导的优点有很多,但对比BB等方案的AR眼镜,成本高、终端价格贵是光波导AR眼镜商业化的难点。一般情况下,一个AR光波导眼镜的售价近3000元,全彩的则要大几千近一万元,但即便是这样,品牌厂商的利润空间也很窄。
针对价格的问题,上海鲲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秘王婷曾对作者表示,价格一直是跟量相关的。“现在看上去贵是因为在量不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前期的capex投入都会摊在每片波导的成本里面,所有只有当量起来了以后,你每一片波导的边际成本会逐渐摊薄直至为零,最后只剩下BOM成本。”
崔海涛给作者算了一笔账,单绿的波导镜片一个是大概在400-450元左右,Micro LED光机一个也是400元左右,这一块光学部分加起来就要1600-1700元。芯片大概在7、800元,剩下的眼镜壳体、镜框等加起来也得4000—500元,杂七杂八算下来光成本就要近3000元了,“是不是赔钱卖我就不说了,至少是不挣钱,供应链也是贴着成本在卖。”
除了成本的问题外,光波导技术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原材料上被卡脖子。其中,表面浮雕中使用的纳米压印胶的供应链来自于国外,无法满足国产化需求。体全息的材料均来自于德国科思创和美国Digilens,无国产化可替代材料。
光刻胶材料是光波导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光波导的传输效率和清晰度。目前国外对体全息光刻胶与纳米压印胶的研究已非常深入, 杜邦、科思创、Digilens、Pixelligent等公司已推出了商业化产品。
相比较下,国内由于起步晚, 光刻胶的综合性能与国外商业化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用于衍射光波导微纳加工的光刻胶材料面临着国外原材料被限制采购,国内原材料厂商提供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应用。
据介绍,在4年前,谷东科技开始立项投入光刻胶材料的研究。2022年,实现了分层RGB光刻胶材料的研发,下一年进入材料小规模试产。通过每个月验证上百个光刻胶配方,谷东找到了更合适的配方和工艺参数,研发出第三代显示光刻胶材料。
“自研的第三代显示光刻胶材料,突破了国外的技术限制,指标领先于国际顶尖材料厂商,现在已经完全不依赖美日等传统卡脖子的材料和设备”,崔海涛对作者表示,“我们的成本也是大幅下降,是他们价格的几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在光学技术方面,谷东科技也实现了突破。众所周知,AR眼镜的核心在于光学显示系统,也是成本的大头,占到5-6成。目前,最主要的AR光波导技术包括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其中,几何光波导中最常见的阵列光波导方案采用传统光学加工,容易量产,色彩好、透光度高,但尺寸和重量偏大,成本高,加工工艺复杂,不容易实现自动化,产能受限。
衍射光波导也有体全息光波导和表面浮雕光栅光波导两种方案。后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但是在显示亮度和色彩还原度上表现一般,容易出现“彩虹纹”、“漏光”等问题。而体全息光波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显示效果和更高的光效,但其材料设计复杂,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同时AR光波导镜片的设计也需要兼顾轻量化与耐用性,这对基底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崔海涛介绍称,谷东科技自主研发了PVG全息光波导技术方案,采用自研全息材料解决了传统材料折射率调制度低、色度光、难量产、光效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并通过自研制备设备解决难量产问题,实现了二维单绿光波导、二维彩色光波导技术并自建二维单绿光波导中试线。
“如果从大规模量产的角度来看,我们打造了PVG全球首条大规模量产线。八月份新的产线进入调试,预计三季度末会批量下线,到时候就可以往市场上去投放了,成本会是表面浮雕方案的十分之一,届时也会给整个产业打一剂兴奋剂。”
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已经是引领者,未来在产业链上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基于大众对光波导AR眼镜有了更深的了解,终端品牌商在接下来一两年时间里也会密集推出产品。但是,有一件较为尴尬的事情是,AR眼镜包括不带显示的AI眼镜退货率较高,之前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数字可能在40-50%。“实际上就是没有满足之前的高期待。”崔海涛说道。
在他看来,现在的AR眼镜宣传加了太多的滤镜,对佩戴的舒适性、交互的灵敏度以及显示的画质等等,包装得有些过度,导致消费者拿到手上的落差会很大。“给用户营造对高科技的向往和期待着没错,但不能夸大太多。”